查看原文
其他

气候派对回顾|妇女、种子和韧性(上)

科莱美特气候青年 科莱美特气候青年
2024-09-05


在繁忙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忽视微小却举足轻重的存在——种子。种子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无价之宝,每颗种子都是一个小宇宙,蕴含着丰富生命力和无限潜能。我们的祖先在远古与一些植物的种子相遇,像是与它们立下了共同繁荣的契约,于是在步入农业社会后的上万年里,人类物种繁衍生息不断壮大,种子也跟随人类脚步遍布世界各地。种子作为我们的粮食之根,需要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同样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还有小农妇女群体,这些无名英雄,生产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粮食,管理着丰富的植物、动物、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保护了传统作物地方品种、牲畜和作物野生近缘种。


在科莱美特发起的青年参与农村气候变化项目“沃土行动田野营”系列讲座之“妇女、种子和韧性”中,我们有幸邀请到农民种子网络的宋鑫老师和田秘林老师为沃土行动营员与本次议题的关注者们讲述农民种子网络的理念以及他们为生物多样性、小农群体所作出的实践努力。在此过程中,参会者们交流问答,探讨农民种子网络的实践、农业生物多样性、妇女与气候韧性、农业群体多方合作等议题,我们将讲座内容与讨论分为上、下两部分发布、分享。


农民种子网络:发掘小农群体价值,

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农民种子网络,希望通过系统探索以解决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中所忽略的小农和社区的重要角色和贡献的问题。他们为小农群体发声,让小农群体被看见并受到认可。他们也积极跟踪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种子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动态。通过政策对话、提案、媒体宣传等形式,将行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依据来开展倡导活动。并以社区种子银行为主要抓手,开发了一套系统的以种子保护与利用为主题的培训课程,支持当地农民、生态农场等合作伙伴提高消费者对种子多样性的认知,致力于推动种子的多样性和保护。此外,该机构还与国际伙伴共同发起倡议活动,在发布的《蒙特利尔宣言:小农妇女群体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认可小农妇女群体以及男性、青年和老年农民在维持当地种子的多样化和粮食系统、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保护野生和驯化物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农民主导的在地实践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豆子,大健康:保护地方品种


大豆原产于中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地方品种的大豆具有很多优点,为保护地方品种的大豆,应将优秀的地方品种筛选出来,进行提纯、复壮和在地改良,以推动生态种植和产品开发。


农民种子网络正在努力实践从种子到餐桌的闭环,以打通这一条链条。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他们与五个农村社区、两家企业科研机构和四个地方农副市级合作展开了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视野中的小豆子和大健康”的项目。该项目以豆类品种保育和利用为切入点,试图将气候变化的背景、乡村本土种子保育以及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探索和倡导城市健康饮食消费的系统化,致力于探索农业收获、人体环境健康以及气候韧性之间的关联。


培育地方品种的大豆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品种的大豆主要是相对育成品种的大豆而言,育成品种也被称为培育品种。育成品种是科研人员采用不同的方法培育出来的,在集约条件下,通过技术水平较高的措施,培育而成的品种生产效益好。但育成品种对栽培条件的要求较为严格。与之相比,地方品种的大豆具有更高的蛋白质含量和更低的脂肪含量,其含钙量和大豆异黄酮含量也较高,膳食纤维的含量相对于常规品种也更高。因此,我们可以说地方品种的大豆在更具多样性的同时,对改善营养膳食结构也具有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每个地方大豆的特性和风味也各不相同,这跟各个地方的生态水土耕作饮食习惯都息息相关。独具特色的地方生态文化和土壤环境造就了生物多样性和韧性,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是一方人和一方水土共同应对自然与生存的选择。


图片源自宋鑫老师演示文档


Q&A环节


Q:小小种子可以有如此大的作用。那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留种的动机会有哪些?


老师:农民留种的动机是多样的,涉及到区域气候适应性、传承习惯、产量抗性、饮食习惯、文化传统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因素。


首先有本地气候适应的考量。在市场上销售的种子适用于大规模的种植,却不一定可以适应特殊地区的环境气候。农民选择能长期适应本地气候的品种,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稳定性。这是农民权衡的结果。这样的种子在不断地筛选、衍化下,看似“小众”,却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增强社区的韧性。


此外,农民留下的种子不仅更符合当地饮食习惯(比如饱腹感更强),更富有文化的意涵,是一种传承的象征。尤其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仪式上,种子是必不可少的。


Q:那么,一份种子培育出来之后,它该如何归属?


老师:关于种子的所有权问题,可以从历史的维度梳理。在梳理前,首先要明确种子系统可以分为正规的种子系统和农民的种子系统,前者主要为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后者以农民为主体。在计划经济时期,只有公共科研机构和农民的种子系统;在1979年-1999年,种子企业逐渐出现;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推动,种子企业的分量越来越大,农民的种子系统和正规的种子系统渐行渐远,在市场号召做大做强的背景下,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通力合作,而农民的声音越来越小。


关于种子所有权的归属,可以对应上述种子系统的演变,从最开始的公有,到后来逐渐私有化。一般来说,在村子里,种子资源是被整个社区共有的。在乡村的熟人社会里盛行着物物交换与人情维系的法则,比如我来你家拿一些种子,也送来我的种子。现在我们也有这样的种子倡议,通过大家相互的种子交换,增强种子的多样性,从而增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不过我们增加了适应商业化的约定:如果用做商业盈利,一定要经过种子原主人的同意。同时,我们为了维护农民的种子权益,在进入社区的时候就会推荐大家做好资源登记,日后进行商业行为时就可以有迹可循。


Q:之前提到农民选育的种子可能更有营养,那这样的种子是否可以达到产量和成本控制的要求,以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呢?


老师:首先我们可以思考这个问题背后的潜逻辑:地方品种成功的标准在于产量或经济效益吗?用是否高产来评价种子,可能是种子公司的决策逻辑——通过与化工巨头合作,投入化肥农药等,企业获得优异的杂交种。而我们之所以要保护地方品种,是基于其他社会价值的考量,比如生物多样性。一些品种虽然产量不高,但可以抗虫抗病耐盐碱等,保护这样的种子可以保护基因的多样。


那在地方品种的保育之后,我们要做些什么?这里首先要提到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它是一个第三方的有机认证工具,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断将“有机”的追求大众化、商业化。但是对于小农来说,除非把整个合作社的土地归拢到一起,否则难以对零碎的土地进行有机认证。为了回应小农的需求,我们希望引入“参与式保障”(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的理念,打通我们工作的社区,建立从种子到餐桌的链条,努力把保有小农特性的参与式保障体系的理念和工具方法给用起来。


Q:当前在政策和法律层面,农民育种面临着哪些挑战呢?


老师:目前国内的种子管制是比较严格的。种子法更新之后,小农的权利相对来说被收紧了。种子法限制了小农的销售范围。现在小农的产品只能在当地乡镇销售,且销售量按种植面积来算。对此我们也在持续跟进。


在此我们可以参考欧洲对有机群体的认证。欧洲的认证不是以种子的品种为单位,而是以一群作物的品种为单位来进行,这样就会比较宽松;可以做到从种子到餐桌的有机认证,从商品到食品都有保障。


Q:了解了种子的独特性、重要性以及小农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之后,在实践层面,社区种子银行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老师:我们从2019年开始推动社区种子银行的建立。农民种子网络直接支持成立了15家社区种子银行。在2021-2022年期间,我们做了4次培训课程,针对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侧重。期间邀请到了来自生态农业、乡村、社区、社工机构、高校农科院所的人参与进来,也把种子相关的议题开始不断扩展,让更多参与者对种子保育感兴趣并行动起来。


这些参与培训的伙伴,相继推动了大概35家社区种子银行的建立。从种子网络成立开始,我们就意识到。大家要脚踩大地、仰望星空。希望能够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为小农发声,让他们更多地被看见被认可;我们也积极地跟踪国际社会关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种子资源的动态。我们也通过政策对话、提案、媒体宣传等形式,将行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依据来开展倡导活动。


支持方


项目介绍

沃土行动田野营项目以青年为中心,建立青年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乡村社区场景,已经走进了汉中柳沟村、杭州青山村。项目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带领青年进入乡村社区,引导青年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找到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以此打通微观社区和宏观气候议题的联系。青年在田野调查规范下记录社区的实践经验,提升个人对乡村气候适应状况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同时进一步发挥创新、创意能力,推动更多公众关注该议题

工作团队

作者 谷冠蓉 涂泽儒 王思琪 肖昊天 张渝璐

编辑 陈敏芳

排版 刘艺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莱美特气候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